請問,假定道路投入相對固定的狀態下,公交產生的產業鏈和私家車產生的產業鏈那個長?如何算交通道路規劃的總賬呢?
日前,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回答了網友的問題。
您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很難簡單回答。如何看待與衡量城市交通運輸的投入與產出,是相當復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國家、區域、城市和出行者及廣大公眾各方面的投入產出,成本收益,涉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等各種因素。
如果撇開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不討論,聚焦到討論公共交通和小汽車交通兩種機動交通方式對于國家和城市經濟社會的拉動和貢獻:
第一,公共汽車、小汽車、軌道交通等現代交通運輸載運工具制造可以帶動鋼鐵、機械、橡膠、電子、通訊、能源等眾多制造業發展與技術進步,是典型龍頭型、綜合型產業,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產業市場空間,而且能夠帶動多個產業鏈發展。
第二,私人汽車的銷售、使用與維修,既產生巨大的稅收,又可以帶來很大的就業機會,對于國家與地方GDP和財稅收入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必須考慮到,我國的人均可利用的土地、礦產、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均十分緊張,環境和道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相當脆弱。近30年來我國小汽車高擁有、高使用、高排放、高停放已經造成了交通擁堵日趨加劇、城市空間粗放蔓延、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負面效果。這樣的機動化道路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從單純直接拉動國家與地區GDP和稅收來看,公共交通(包括軌道交通、公共汽車、各類大中客車等)的確沒有發展小汽車交通來的直接和巨大。但是,作為低占用、低消耗、低排放,集約化、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可以引導城鎮群、都市圈和城市空間緊湊發展,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支撐城市中心區等高強度高密度開發,由此帶來的土地節約與增值,帶動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集聚與稅源,其誘增經濟效益既是巨大的,更是長期可持續的。而公共交通對排堵保暢、節能減排所能帶來的區域與城市的整體運行效率提升、環境質量提升和人居品質提升,更是具有根本性和可持續的。只有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綠色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發展(ETOD),才可能是真正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澎湃問吧 圖片:杭州公交
掃碼關注客車制造技術及裝備展官方微信